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全市非遗产业发展,市政协副主席李军科带领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市文旅局及部分市政协委员实地调研文化企业和非遗工坊,通过现场视察、协商座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全市非遗产业发展现状、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并就非遗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效与做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产业发展工作,深入实施“记录、传承、传播、利用”四大工程,深度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强保护、重传承、抓产业、促融合,全市非遗影响力、发展内驱力、社会贡献度显著增强。截止2023年底,全市已建立了涵盖10大类、国省市县四级753项非遗项目的保护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非遗产业实现产值107.08亿元,上缴利税约33亿元。
(一)坚持规划先行,健全保障机制。我市编制出台《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规划纲要》《市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市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资基金、担保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发展思路、功能定位、目标任务、配套奖补资金,实行市县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形成“政府引导扶持、企业市场运作、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格局。
(二)加快阵地建设,筑牢产业根基。市县政府累计投资1.45亿元新建改造市级非遗陈列馆1个,县级非遗陈列馆(陈仓区、眉县、扶风县)3个,建设民间非遗博物馆11个,每年接待群众50余万人。建成“非遗在社区”省级示范点2个,打造省级非遗特色示范县2个、镇4个、街区3个,数量居全省之首。设立非遗传习所59个,每年开展授徒教学活动300余场。成立14个非遗保护中心,建成系统性保护工作网络,为非遗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企业园区带动,助推产业发展。建立市县两级文化产业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先后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开展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大力扶持岐山天缘食品有限公司、秦之雅文旅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西凤酒文旅产业发展公司等一批特色非遗企业发展壮大。建成千阳西秦刺绣产业园、凤翔泥塑产业园、岐山臊子面孵化基地等多个非遗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批规模性非遗产业。千阳县成立刺绣专业合作社22个,建成工艺品专业村11个,年产值8600万元;凤翔区打造5大类300多个泥塑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岐山县发展臊子面、擀面皮产业,形成原料、产品、销售一体化产业链,2022年“一碗面”经济产值达148亿元。
(四)强化多产融合,拓宽产业路径。深化全市文旅商体融合发展战略,实施“非遗+”工程,推进非遗与旅游、研学、商业、体育等深度融合。建成西府老街文化旅游景区、六营泥塑乡村旅游景区等一批非遗特色旅游景区,六营村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实现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建成市非遗陈列馆、陈仓社火博物馆等一批精品研学旅游基地,打造推出非遗文化体验游、姜炎、周秦文化研学游等8条非遗研学旅游线路,每年接待大中小学生80余万人。结合宝鸡马拉松、香港明星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