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宝鸡市金台区、高新区等县区开始实施“名校+”工程。该工程以输出“名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管理为核心,以输出优秀队伍为关键,让更多学生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调研发现,“名校+”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出现了“挂牌式融合、同质化管理”“重形式轻实质”“重规模轻内涵”等倾向,存在带校数量过多、隐形择校、质量稀释等问题,成为阻碍育高质量发展的肠梗阻。为此,金台区政协建议:
一要完善评估体系。建立完善结果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考核机制,对名校和“+校”运行状态的每一个阶段进行评估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调整;将“教师交流深度、课程共享率、成员校质量提升幅度、家长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对“名校+”办学质量、资源辐射效果进行独立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二要实行“退出机制”。出台“名校+”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连续2年评估不达标、仅靠“挂牌”维持的教育集团,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无效,取消“名校+”资质,避免“一挂了之”。通过科学评估、精准监管、资源下沉,让“名校+”真正成为促进教育均衡的“催化剂”,真正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初心。
三要坚持特色发展。构建“和而不同”发展生态,要求名校在输出优质资源时,先对成员校历史特色、师资优势、生源特点进行全面调研,制定“一校一策”帮扶方案,设立“特色学校培育专项资金”,对集团内坚持特色发展、成效显著的成员校,给予额外经费支持,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校校五育发展别样红。
四要强化“阳光”监管。通过“秦务员”APP、支付宝小程序、陕西政务服务网,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对“名校+”集团内所有学校的招生计划、学位分配、分班规则进行全流程公开,禁止集团内设立“重点班”“实验班”。推行“教师轮岗公示制度”,对集团内交流教师的姓名、任教科目、轮岗期限、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建立“名校+”招生监督平台,开通线上举报通道,对家长反映的“条子生”“缴费入学”等问题,实行“接诉即办、查实必纠”。
五要加强“补弱扶薄”。将专项经费、骨干教师编制、优质项目配置,优先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薄弱学校校长治校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鼓励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建立“一对一”长期结对关系,要求名校校长每学期到薄弱学校开展不少于4次管理指导,名校骨干教师每周到薄弱学校开展不少于2次教研活动。对未纳入“名校+”的薄弱学校,实行“保底保障政策”,确保其生均经费不低于区域平均水平,教师待遇不低于区域平均标准。
六要建立“名师+”机制。发挥特级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引领作用,采用校区间师训联动机制,通过“队伍、科研、课程、资源、活动、成果支撑”六个路径,打造形成“名师工作室-班辅工作坊-新青成长营-校区研修团-学科研究组”教师成长培养链,营造师资高质量发展生态。实施“+校”办学质量再提升行动,指导帮助“+校”诊断问题,提升“+校”内涵和品质,让“+校”获得更多办学业绩和社会赞誉。充分发挥名校“航母效应”和“1+1>2”聚变效应,构建以“名校+” 为统领、以“名师+”“名校长+”为引擎的“名校+”新格局,实现学校管理从“统筹”走向“自主”、文化建设从“移植”走向“共融”、师资队伍从“稀释”走向“再生”、课程建设从“传承”走向“兼容”,融合方式不断迭代升级,逐步提升“合而至强、和以共进”的集团化办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