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防晒服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从小众品类快速跃升为千亿级主流市场。这一增长背后,是消费需求升级与产业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但随着市场快速扩张,供需矛盾与监管滞后性逐渐显现,乱象开始滋生。为此,民建宝鸡市委会建议:
一是强化生产源头管控,规范产品标识与宣传。推行“防晒面料备案制”,要求上游面料企业在生产时记录原料成分、防晒助剂类型及初始UPF值,上传至行业追溯平台,下游企业需凭备案信息生产,确保“原料-成品”性能可追溯。严格规范产品标识,强制要求防晒服标注 “GB/T18830” 国标编号、实测 UPF值、UVA透过率及耐水洗次数,对未标注或标注不实的企业,依据相关法规处以销售额1-3倍罚款。整治虚假宣传,禁止使用“UPF100+”“永不失效”等绝对化用语,直播间不得采用紫外线感应卡等非科学测试方式,违规者由平台立即停播并下架产品。
二是重构检测认证公信力,打击虚假报告产业链。从严监管检测机构,对从事防晒性能检测的机构实施“资质动态核查”,要求其留存检测样品、原始数据及操作视频至少2年,对“直出报告”“编造数据”的机构吊销资质,负责人追究法律责任。建立“检测报告溯源平台”,将所有防晒产品检测报告录入全国统一数据库,消费者可扫码查询真实性,发现虚假报告可一键举报,举报属实者给予奖励。推行抽检制度,由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第三方机构随机购买在售产品复检,复检不合格的,除处罚企业外,倒查原检测机构责任,形成“终身追责”约束。
三是完善监管与维权机制,提升违法成本与维权效率。强化平台监管责任,要求电商平台对防晒服商家实施 “准入审核”,核验检测报告真实性;对直播间宣传内容进行实时监控,发现违规立即停播,平台未履行责任的处以罚款。加大执法力度,以问题集中地区为重点,开展“防晒产品专项整治”,查封三无产品,对虚标企业公开曝光并没收违法所得。优化消费者维权渠道,设立“防晒产品维权绿色通道”,支持消费者协会代送检,检测费用由涉事企业承担;推行“退一赔三”制度,对明知故犯的企业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时,通过官方渠道普及防晒产品国标知识,引导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