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面对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基层应急治理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2024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有力有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因此,提升基层应急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为此建议:
1.强化应急管理知识宣传培训,着力完善应急管理全民参与格局。一是应急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公共安全宣传周”“全国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契机,在镇街、学校等重点区域,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活动,提高社会知晓率。二是将应急知识列入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考核范畴,在公安、交通、旅游、教育、电力等系统建立规范的救护培训教育机制,确保相关从业人员上岗之前接受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三是借助现有的应急救援培训基地等场所,建立“灾害感触体验基地”, 开展集教、学、观、练于一体的灾害感触体验,引导群众强化公众安全意识,提升预防与应急、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浓厚氛围。
2.进一步理顺机制,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整体合力。一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应急部门协调组织部门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基层各级各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明确职责。二是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各镇街、社区、村级等要严格落实配备专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落实应急管理信息员的工作补贴,确保其履行职责,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三是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健全以县级应急管理局为枢纽,联通各部门、各镇街、各村,覆盖全县的政府应急预警体系、信息体系、决策体系、指挥体系、救援体系、救助体系和评估体系,进一步明晰应急管理的指挥关系、管理流程和责任义务,建设协调统一、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3.强化预案体系建设,增强应急管理工作实效。一是加强预案管理。建立预案库,将相关部门经过反复演练修改完善后的预案进库保存,将外地经实践证明好的预案也及时进库,以便发生突发状况时有所遵循。实行预案动态管理,按照法律法规调整,处置环境变化,职责、人员变动等因素改变时,及时修订预案。二是加强预案演习。每年组织有群众参与的大型应急演练活动,定期实施跨部门、跨区域的多层次演练,增强各级各部门的协同性,锻炼队伍,教育引导群众,提高实际应急时的响应速度和整体协同处置能力。三是做好应急储备工作。要建立与预案相当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在实物存储的基础上,实行合同储存和生产综合能力储存等模式,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鼓励引导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等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和自救物资。
4.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应急工作活力。一是建立专家队伍。加强与应急专家的日常联系,建立县级应急专家库,加强与省市专家的联络,适时邀请开展培训、指导开展业务活动。二是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通过组织演练和救援活动,加强联系、合作和管理。突出抓好水域、森林、危化、矿山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补齐专业救援力量不足的短板。三是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教育培训。鼓励支持救援人员参加技能资格取证,提升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建设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过硬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