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古称陈仓,这里是炎帝故里、周秦文明发祥地,镇国之宝石鼓、何尊、毛公鼎等文物皆出自于此,彰显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潜能?8月6日,宝鸡市政协召开协商座谈会,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议题协商建言,为进一步擦亮文化底色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优化供给体系,巩固高质量发展根基
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近年来,宝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原则,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发展均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现有149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4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318个、城市书房和四型社区书屋95个;建成县级文化馆分馆118个、县级图书馆分馆150个,实现市域内图书“通借通还”,构建起“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基层文化站在服务群众文化生活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但现阶段文化站作用发挥不足,难以满足基层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陈仓区政协副主席王晓妮建议,进一步创新基层文化站的体制机制,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站运营管理模式,加大对文化站设施设备更新和维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使基层文化站真正成为服务群众、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眉县政协副主席朱文杰表示:“要不断优化资金配置结构,多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活动、非遗保护等领域倾斜,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释放文化势能,打造高质量发展标杆
善用新思维、多花“巧心思”,推动“文化+”跨界融合,以“叫得响”“亮得出”的高质量文化IP赋能城市发展,是宝鸡擦亮文化“金名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宝鸡持续实施“市县有剧目、一县一精品”工程,精心创排舞剧《青铜》《周原儿女》等优秀剧目60余部,原创话剧《面皮》火爆亮相国家大剧院,成功打造泥塑村、刺绣村等一批特色“非遗村”。同时,依托全国(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与辉同行阅山河”(陕西行)和全市周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宝鸡银杏音乐节等文旅活动平台,充分展示公共文化事业创新发展成果,带动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展示展销,不断提升宝鸡文旅影响力和美誉度。
“我们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同时,也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积极引导本土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如设计以青铜器为主题的刺绣产品、以民间传说为背景的文创作品等,满足游客和市民的消费需求。”千阳县政协副主席张亚平说。
听完张亚平的发言,民进宝鸡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卫红补充说:“还可以依托宝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出社火面具体验、古装试穿、夜游老街等沉浸式文旅项目,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分层分类打造文化品牌,包括面向老年人的‘银龄乐享包’、面向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包’、面向家庭的‘亲子研学包’等,内容涵盖戏曲教学、智能培训、电竞比赛、街舞培训、非遗DIY、文物探秘等,精准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已从百姓生活的“调味品”变成精神“必需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就是要在传统中不断创新,全力以赴做好“精准”这篇大文章。
市政协主席刘其智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战略高度、“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民生维度、“赋能城市能级跃升”的发展角度深化认识,建立“全域融合、智慧通达”的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多元协同、精准适配”的供给体系,厚植“人才涌流、品牌闪耀”的持续发展生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供给从“有保障”向“高品质”转变。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深耕协商主业、积极建言献策,强化民主监督、促进工作落实,广泛凝聚共识、营造良好氛围,为宝鸡文化强市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各界导报记者 刘楠)